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工作

2021.04.30| admin

IMG_9393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工作总结

 

一、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概况

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简称“竞赛”)于2014年9月26-28日在长春举行,来自全国52所院校的141个代表队423名同学报名参赛,通过“地质技能综合应用”、“野外地质技能”、“地质标本鉴定”和“地学知识”4个竞赛环节的比赛,共评出单项一等奖13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61个、优胜奖92个、特别鼓励奖1个;评选出团体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优胜奖10个以及优秀组织奖52个。

二、本届竞赛特点与经验

与前两届竞赛相比,本届竞赛具有以下特点:

1.参赛院校和人数明显增多,受关注程度显著提高

与2010年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一届竞赛(26所高校,61个参赛队)和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承办的第二届竞赛(39所院校、104个参赛队)相比,本届竞赛的参赛院校和参赛学生人数均大幅度增加,表明此项竞赛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另外,参赛院校多由校级领导、院级领导或教务处领导领队参赛,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或老中青年教师联合担任教练,更充分体现了参赛院校对本届竞赛的重视。因此,本届竞赛必将有力推动参赛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改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师队伍培养。

2.奖项覆盖面广,激励和引导作用显著

统计表明,本届竞赛共有43所院校的99支队伍、297名同学获得单项奖项,分别占参赛院校和学生总数的83%和70%。值得指出的是,本届竞赛首次在“野外地质技能”竞赛中,为在野外有新发现的参赛代表队专门设立“特别鼓励奖”,该奖项在参赛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更好地激励地学类专业学生树立“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地学创新意识。此外,为突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本届竞赛为获奖队颁发证书的同时,为获奖队教练颁发证书,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和激励更多教师关注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和参与实践教学。

3.专家组和仲裁组的工作扎实高效,业务保障作用凸显

本届竞赛的专家组由来自22所院校的30名专家组成,仲裁组则由3所院校的3名专家组成,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专家组共召开四次全体会议。第一次会议于2014年4月12日在长春召开,讨论修改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专家组职责及工作规程》,确定了专家组分工、竞赛试题框架及各环节命题方案,讨论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实施细则,还就竞赛的公平性、条件保障、命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专家组、仲裁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9月14-15日在长春召开,分组讨论了竞赛试题,实地考察了竞赛筹备情况和条件建设情况,认真讨论了竞赛日程安排,讨论并提出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奖项设置方案;9月25日上午,在吉林大学召开了专家组、仲裁组第三次(赛前)全体会议,各专家小组负责人介绍了各组试题修改和完善情况,并就各竞赛环节注意事项、裁判规则及竞赛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情况等进行了认真讨论;9月28日下午,在吉林大学召开了第四次专家组和仲裁者全体会议,对竞赛组织奖和特别鼓励奖的设置及竞赛过程中的一些其它事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竞赛前,专家组以“不同单位专家分别出题、统一组题”的形式完成了“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和“地学知识竞赛”的出题工作;讨论确定了“地质标本鉴定”竞赛试题的评分标准,并审定了参考答案;两次赴野外开展“野外地质技能”竞赛路线的优选。在各项工作中,专家组表现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多次到实验室和野外考察竞赛条件、竞赛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竞赛过程中,积极参与竞赛裁判和成绩评定工作;仲裁组密切关注竞赛筹备、竞赛过程、成绩评定和保密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竞赛的公平和公正。

专家组和仲裁组的认真细致工作,不仅从业务上有效保障了本届竞赛的顺利进行,也给参赛师生和承办单位留下深刻印象。

4.承办单位保障措施得力,为以后竞赛提供了借鉴

本届竞赛承办单位吉林大学专门成立了“吉林大学竞赛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竞赛筹备组织机构”,下设筹备工作协调领导组、条件保障组、志愿者工作与宣传组以及业务筹备组等,从竞赛条件和竞赛业务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在条件建设方面,为确保本届竞赛顺利进行,采购了OLMPUS透光显微镜36台,反光显微镜17台,完成了15个竞赛实验室的布置、配套设施安装、竞赛备品的准备工作。竞赛资源建设方面,从2014年4月开始,吉林大学组织数十位教师开展了地质标本采集、光薄片制备、野外路线选择等业务准备工作,共采集岩石、矿石和古生物标本2600余件、制作光薄片1700余片,选择野外地质路线9条。在此基础上,专家组优选出地质标本和配套光薄片150套,野外地质路线4条。

竞赛过程中,吉林大学举全校之力,从竞赛场地、食宿、交通、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确保了竞赛质量,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思考与建议

1.关于竞赛规模与参赛队伍选拔

此项竞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质教学,全面提高地质教育的水平。从三届竞赛来看,各参赛学校为取得最好成绩,均是赛前挑选优秀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集训,这样很难反映真正的教学状况。目前,竞赛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日益广泛,现在已经到了真正促进教学、让所有学生受益的时候了。正如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竞赛组委会主任委员孟宪来先生在专家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今后竞赛应改进组织形式,可以尝试由院校提供学生名单,由组委会随机抽取参赛人员。本届竞赛的部分专家也提出了类似建议。

另外,本项赛事影响日益广泛,规模越来越大,承办的难度日益加大,因此有组委会委员和多位专家建议,今后应适当扩大参赛院校数量,控制每所院校参赛人数,更好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竞赛目标。

2.关于专家组工作与竞赛出题方式

前三届竞赛均采用“承办单位组织”的竞赛出题方式,承办方业务工作量大,也不利于保证竞赛的公平性。因此,有专家建议,除“野外地质技能”之外的其他环节,建议由竞赛主办方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采购、建立试题库和标本库,成立专门性专家组或委托各专业委员会把关试题和标准答案,组委会在赛前通过一定方式抽题比赛。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承办单位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

3.关于地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

设置的四个竞赛环节均体现了目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地质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竞赛实施方案和细则也是相关院校地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也确定了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近期目标和指导性内容。例如,“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环节将目前地质调查通用软件MapGIS列为主要竞赛软件,促使越来越多院校购置该软件,为地质类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野外地质技能”和“地质标本鉴定”环节的实施细则中对竞赛内容的要求,即为地勘部门对地质一线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从反馈信息看,这些已被越来越多的参赛院校列为课程室内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竞赛对地学实践教学的引领作用和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本届竞赛已圆满落下帷幕,感谢主办单位及教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感谢参赛院校及师生的积极参与!感谢竞赛组委会、专家组、仲裁组及吉林大学师生为竞赛付出的辛勤工作!希望竞赛越办越好!

 

 

                                

 

 

                                  吉林大学

                                 2014-10-30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总结.doc

第三届一号通知.doc

第三届二号通知.doc

技能竞赛及年会新闻稿.doc

第三届大赛实施方案——工作部署20140919.doc

第三届竞赛总结.doc


登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