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首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纪要

2021.04.26| admin

10月15-16日,在党的十九大即将隆重召开之际,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首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在青岛举行。年会暨首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由中国地质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2017年年会,山东科技大学承办首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中国海洋大学协办,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提供赞助。

  年会暨首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开幕式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由副校长操应长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分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赵鹏大教授,分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教授,讲课比赛专家组组长、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曾庆良,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副总裁皮晓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分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委员,各地质院校领导、专家,地勘行业有关专家,来自62所科研院所的400名师生参加开幕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院士指出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和发展地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国家发展输送优秀人才,是值得地质教育者深入探讨的课题,期待本次大会的召开可以在新形势下地质教育方面达成系列共识,为地质类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理念和指导意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赵鹏大院士指出,“国际化”“双一流”“新工科”三个议题是在新形势下发展和建设高等学校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也必须是“国际型、现代型和开放型”的大学,要锁定“建设一流”长远目标,做好“建设一流”长期打算,坚持不懈,踏实工作,不图虚名,不急功近利,要广纳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信任人才,依靠人才。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会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成善院士代表分会汇报工作开展情况,指出举办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堂教学比赛旨在提高地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促进地质教育工作者相互交流、推进地质类高等院校合作共赢。

  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曾庆良教授认为年会暨赛事汇集了国内地质学科领域的翘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交锋,通过年会将开拓地质学科研究的新征程,讲课比赛将推动地质专业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开幕式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作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度工作及财务报告。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杜新波结合中央领导讲话精神介绍新常态下地质人才转型与发展的相关情况。吉林大学于平教授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进行了介绍。

  本次大会研讨的主题是 “双一流建设与地质教育”、“新工科与地质教育”和“地质教育国际化”,来自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这三个议题作主题报告。

  南京大学王宝军教授就“‘双一流’建设与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下南京大学地学人才培养思考”展开论述,认为“双一流最重要的是一流的学科,有了一流的学科支撑,才有一流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于光教授以“新常态下高等地质教育‘双一流’建设的思考”为题,为大家介绍高等地质教育的建设方向、要素以及思考。认为“在高等教育事业迈向‘大转强’的同时,高等地质教育工作也亟待精准化。”高等地质教育要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要“紧扣新战略,全力创一流”。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周珊珊作题为“加快推进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报告,分析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部署和要求,即引导高校合理布局、合理定位、差异化办学。她介绍中国海洋大学93年办学以来形成的特色优势、重大成就和国际影响,表示海大要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建设综合性海洋大学。

  “一个好的教学基地是一所大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吉林大学任云生教授以辽宁兴城地学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为例,为大家介绍了地学实践教学的经验。长江大学林小云教授就“实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普通省属高校一流专业”为大家介绍相关经验,表示长江大学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应用—创新型课程体系,搭建了多层次实训平台,形成了具有自主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效果明显的教学方式方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储祖旺教授介绍了伍斯特理工学院基于项目的教育体系,解释了该教育体系如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重庆大学王桂林教授提出基于工程案例的专业核心系列课程作业联合设置,并结合重庆大学地下双层停车库工程项目的例子,提出工程案例的选择最好具备完整性、趣味性和亲近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立强教授提出,“新工科”建设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六问”,体现五个强化。东北石油大学袁红旗教授针对新常态下地质类本科生野外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汪在聪教授介绍了德国传统的师徒教育模式,认为全球国际化是历史的潮流,中国建设“双一流”大学可以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开展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广泛的国际合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陈冬霞教授作了“油气地质领域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构建”的报告,认为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明确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内涵和特征,了解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晨讲师就“中美通过区域地质填图培养地质专业大学生野外能力的对此与启示”展开讨论,对地质类大学生野外能力培养提出了化整为零、独立进行、求同存异等三点建议。山东科技大学张升堂副教授通过对中美课程教学中各项差异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双一流”的提出有利于国内高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优化等方面协同发展建设。

  同期,首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来自全国55所高校的100名教师参加大赛,参赛选手表现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出色地完成了竞赛项目。由十余名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组成的30余位专家、评委,认真聆听了各位参赛选手的现场讲课。参赛教师教学态度端正、备课认真细致,内容熟练、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对授课难易程度的把握比较恰当,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有一定的思考,广泛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课堂效果好,选手治学严谨、精神饱满、仪表端庄,反映了我国地学教学教育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总体具有较高的水平。

    经过角逐,闫丽娜等7人获得矿物岩石矿床组一等奖;钟日晨等10人获得矿物岩石矿床组二等奖,樊婷婷等15人获得矿物岩石矿床组三等奖;史宇坤等7人获得古生物地层构造组一等奖,杨西燕等10人获古生物地层构造组二等奖,孙涛等17人获古生物地层构造组三等奖;张佳佳等7人获水工矿产探测组一等奖,杨坪等11人获水工矿产探测组二等奖,李丹等16人获水工矿产探测组三等奖。

 年会暨首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闭幕式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闭幕式上,山东科技大学校长任廷琦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活动,对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热爱教学、研究教学、下功夫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将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次竞赛的举办,为各参赛高校间的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对地质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此次竞赛为契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进一步深化地质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优化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各兄弟院校加强交流合作,拓展人才培养合作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地学类专业人才。

 大赛组委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刘大锰在讲话中说,拥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讲课比赛是全面展示、培养和提高这一素质最有效的形式。这次比赛是对近年来地质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参赛教师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圆满完成了所有环节;各高校踊跃报名、优中选优组织青年教师参赛。大赛组委会统筹协调、研究部署,专家组殚精竭虑、不辞劳苦,承办单位山东科技大学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严谨细致地开展竞赛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本次比赛的顺利进行。他表示,要特别感谢承办方山东科技大学,希望今后的讲课比赛能借鉴此次比赛的成功经验,努力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讲课比赛办好。

 参赛教师们纷纷表示,本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为全国高校地质学科青年教师提供了同台竞技、相互交流的平台,必将激发广大青年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的热情,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我国地质类专业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大赛结束后,山东科技大学举办了精彩的颁奖晚会。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

                                            2017年10月


登录管理